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看理想(ID:ikanlixiang)
最近被熱議的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給孩子們食用過期食品事件,相信不用再過多贅述。
與之前種種熱點事件一樣,被曝光后,憤怒、斥責、追問,再逐漸歸于淡漠。
但是我卻不禁想再次提出這個疑問:一次又一次類似的問題事件被曝光之后,除了針對單個事件究責,追根到底,我們的社會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對此總覺很難給出一個單一的答案或解釋。但是,或許在對比其他國家地區(qū)的時候,我們能稍微從他人的應(yīng)對及做法里獲得一點解答的端倪。
除了日本之外,還有一個國家也高度重視學校的配餐,不惜將學校用餐納入整個教育體系的一部分,甚至將用餐教育及餐飲文化視作自己國家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
日本學校配餐表
關(guān)于學校食堂配餐,最常被我們提起的一個典范案例,當屬日本。
日本學校的整套午餐制度不僅讓中國感嘆,同樣也讓長期供應(yīng)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食品的英美國家稱羨。
日本,不只關(guān)注學生們飲食健康、營養(yǎng)搭配均衡的問題,他們還圍繞食物創(chuàng)建起一種教育觀念——也就是說,日本將在學校吃午餐這件事,認真嚴肅地當作教育的一部分。
前兩年,曾有一條紅爆全球網(wǎng)絡(luò)的影片,一位住在美國的日本太太,因為震驚于自己的孩子在美國學校里的吃食,便決定回日本拍下她所熟悉的日本一個小社區(qū)里學校的校餐情況。
而這部短片里所拍攝的情況和現(xiàn)象,并不是孤立的特例,確確實實在日本是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
很多日本小學生真的是每天攜帶漱口杯、牙刷,以及自己的筷子、桌布到學校,這一方面出于環(huán)保的原因,也希望通過午餐教育孩子學習環(huán)保的概念,同時也能學習一些日本的傳統(tǒng)及文化特色——
比如吃飯前后要學會感恩,感恩為自己提供食物的廚房師傅們,還要感謝每天輪值負責端菜的同班同學,感謝他們幫忙分發(fā)食物;而且剩下的食物大家也要分來吃,不容許浪費食物,教孩子們學會珍惜食物的重要性。
每當遇到兒童食品安全的問題,日本總會被當做經(jīng)典案例,一遍又一遍傳播,所以日本學校的午餐情況想必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不少。但是,今天我卻想和你聊一聊另一個國家的校餐情況——
一個可能常常被我們所忽略的國家,那就是有世界美食大國之稱的法國。
一、不懂得好好吃飯,怎么能算法國人?
Le Billon女士嫁給自己的法國丈夫之后,便搬至法國西北部的一座村莊,布列塔尼。在當?shù)鼐幼∫欢螘r間后,她發(fā)現(xiàn)法國孩子的情況和她熟悉的北美孩子的情況原來有如此大的區(qū)別。
她把這種區(qū)別形容為“法國悖論的孩童版”。
什么叫“法國悖論”(French Paradox)?以最簡單的方法解釋,你可能也聽聞這樣一種流行的說法:“法國女人怎么吃都不會胖”。
前幾年,在英語世界這是一個很有名的話題,大家很疑惑,法國人酷愛美食,平時飲食中也常常攝取大量高卡路里和高膽固醇的食物,不像北美等英語國家的人們,動則強調(diào)要低脂、低鹽、低油的飲食,但法國人卻不怎么有肥胖的困擾,得心血管疾病的幾率也比英語國家的人要低得多。
注:法國悖論是一個流行語,此一詞語最早出現(xiàn)在1980年代,是在描述一種似乎矛盾的流行病學觀察:法國人飲食中的飽和脂肪相對偏高,可是其冠狀動脈心臟疾?。–HD)的發(fā)病率卻相對偏低,這和普遍認知的飽和脂肪是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的論點矛盾。
那么,什么是“孩童版的法國悖論”?
通常而言,孩童更愛挑食,對食物有著更強烈的偏好和喜惡。在美國和加拿大這些國家,孩子們就更偏好油炸食物和垃圾食品,喜歡吃零食薯片等等,但是法國孩子不太一樣。
Le Billon注意到,第一,法國孩子基本不偏食,仿佛對任何食物都感興趣,都喜歡吃、都想吃。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可以告訴你,他/她最愛吃的食物是甜菜根、蝸牛和青口,還有藍奶酪(如果你知道藍奶酪的話,這是一種很“特殊”的口味)。
第二,法國孩子不吃零食。相反的,對法國孩童而言,吃零食反倒是個很奇特的事情。不過,他們一天會吃四頓,早午晚餐,下午還有一次下午茶,他們就在固定時間開開心心去吃東西。
如果不能好好吃正餐,怎么能享受美食?不能享受美食,不能享受用餐的愉快時光,那你怎么算得上是法國人呢?
二、學校午餐不只是一頓飯,更是教育的一部分
我們再來看一看法國學校里,又是怎樣圍繞餐食來教育孩子們。
我們先研究一下學校里食物的情況。在法國學校的門口,或者學校進門之處,在很顯眼的地方都會貼出一張表格,上面詳細列出的這個星期學校的餐食菜單。
這主要是為了讓家長進行監(jiān)督,時刻了解孩子們在學校的飲食情況。而且,在法國人的習慣里,孩子放學回家之后,家長通常不會問今天上學怎么樣,學到了什么東西,老師有沒有罵你之類,他們最喜歡的問題是:今天你吃了什么?吃得好嗎?
星期一
前菜:菊苣沙拉佐艾曼塔奶酪,酥脆面包丁
主菜:鱈魚佐鍋煎有機土豆
奶酪:藍奶酪
甜點:原味優(yōu)格(酸奶)配楓糖漿
星期二
前菜:鄉(xiāng)村肉派佐酸黃瓜
主菜:嫩煎牛肉佐祖母醬及多菲內(nèi)焗烤土豆
奶酪:湯米高三奶酪
甜點:新鮮水果百匯
Karen Le Billon 《French Kids Eat Everything》
這簡直像是法國料理大餐,而且這也不是特例,而是法國學校的普遍配餐情況。
法國教育部其實要求每所學校每天供應(yīng)的午餐,至少有三道菜,還必須符合法國進餐的方法,即有前菜、主菜、甜點,而在可能的情況下,還要加入一道奶酪。
這一天四道菜的午餐非常之重要,是為了培養(yǎng)法國人從小認識法國美食,了解法國的地理分布以及物料的特產(chǎn),同時還有要學懂一個法國人優(yōu)雅的生活方式,餐食就融入成為教育的一部分。
當然,近幾年為了削減開支,也有不少學校將午餐外包,甚至用事先已準備好、包裝好的食材,結(jié)果這件事被報道后,幾乎被法國人視作一則“國家丑聞”。
法國人認為,學校怎么能夠讓孩子吃事先準備好的材料包食物?!學校怎么能夠沒有自己的廚師和食堂?!在他們看來,這是非常不對的,因為午餐是一天最重要、最豐盛的一餐,午餐占據(jù)兒童每天攝取卡路里總量的40%。
法國600萬名學童每天吃午餐的地方就是學校的食堂,學校理應(yīng)設(shè)有一個合理的廚房,而且主廚則是這里的“帝王”,他/她每天都要在午餐時間巡視孩子們的用餐情況,詢問他們對菜色的想法。
有時候,這位主廚的身份是廚師,要聽取這些“客人們”(學生們)的意見,但是一旦遇到偏食的孩子,這位主廚就要變身成為“訓導(dǎo)主任”,會拿著大勺揮向不想吃東西的孩子,“威迫”孩子服從,把食物吃光。
而事實上,法國大部分學校里的孩子都會自覺吃光食物,因為不吃完食物、不懂得欣賞每一道食物,是會被其他同學恥笑的,這里居然還有一個群體壓力的問題。
三、好好吃飯,是法國立國的根基
學校用餐時老師也會在旁監(jiān)督,主要是為了糾正孩子們的用餐禮儀。法國料理里的用餐禮儀,就是從這些孩子尚在學校的時候便開始培養(yǎng)。
在法國的餐廳里,你很難看見吵鬧、玩耍的孩子,因為在法國的用餐文化里,任何餐宴都是非常重要的社交場合,大家享受美食,享受彼此的交談,相互聽取彼此最近的生活情況,那孩子們呢?
同大人們一樣,孩子們也會彼此交談聊天,如果沒有同齡孩童在場,孩子們就要學習和大人交流聊天,而當他們介入大人的談話、發(fā)表意見時,所有成年人都會非常尊重地,將孩子也當成一位成年人來認真聽他/她的發(fā)言,甚至會繼續(xù)深入談?wù)摵⒆铀岢龅挠^點和看法,這在法國其實相當常見。
對于法國而言,可以說,吃飯就是法國立國的根基。
法國教育部有這么一段聲明,學校是學生培養(yǎng)好品味、學習營養(yǎng)學及食物文化的特許機構(gòu),好的行為必須被教導(dǎo)和學習,而且需要長時間培養(yǎng)。
教育部還訂明教育的實施細則,比如,每一餐都必須有青菜,一天是沙拉,一天是煮熟的青菜;油炸食物,每周不得多于一次;甜點,至少每兩餐就要有一餐提供水果。
此外,每一餐所具備的營養(yǎng)含量都需要事無巨細地羅列出來,學校的餐飲計劃,由營養(yǎng)師和家長們共同選舉組成的委員會進行監(jiān)督。
四、學校里的午餐,也是品味和鑒賞能力的教育
全法國的中小學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集體活動:每年10月的賞味周,也就是欣賞美味的一個星期。那一周也是法國教育系統(tǒng)的大事,很多酒店的明星主廚都會進入到一些學校的課堂上,帶著孩子們一起烹煮食物,享用食物。
地方上的烘培師傅、肉販、奶酪制造商,甚至一些菜農(nóng),這時候也都會到校園里、課堂上,向?qū)W生們介紹每天這些食物究竟是如何培育生產(chǎn)的,讓孩子們深入了解食物的生產(chǎn)過程。
除了賞味周之外,學校平時也都有大量的品味教育。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課堂教育里會進行一種游戲,叫作“尋寶袋”,孩子們輪流將手伸進尋寶袋里,這里面裝了各種各樣的蔬菜和水果。
他們先通過袋子里的觸摸,描述它的外形,再把蔬菜或水果取出,分別切成小塊放置于托盤上,讓孩子們將其進行分類。他們還要蒙住雙眼再去品嘗,隨后描述、辨別他們吃到的那一小塊食物,究竟是什么樣的味道。
這樣的教育是為了刺激孩子們充分運用五感,來發(fā)展對于食物的欣賞,這同時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品味和鑒賞能力。
整個法國午餐以及圍繞午餐所發(fā)展出來的形形色色與食物相關(guān)的教育,就是為了要喚醒孩子們的味蕾,而且其中包含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這個原則是什么?
五、法國的平等精神,首先是食物用餐上的平等
剛才所說的這些學校里的各種配餐,全部都是由法國國家撥款承擔。法國的稅負一向較為沉重,所以法國人認為,既然我們都交了稅費,就應(yīng)該平等享受應(yīng)有的福利,讓孩子們能真正吃得好就是不可或缺的福利之一。
而且他們認為,所謂吃得好的意思并不是以金錢衡量,而是在任何一個地方、任何階級、任何身份背景的人,都有資格享受食物的美味。而分別只在于,那些食物是一些簡單淳樸的食物,簡單淳樸的烹調(diào)方式罷了。
所以從學校里開始,就要灌注這種精神——法國的教育部認為,通過學校午餐以及對孩子們各種品味的培養(yǎng),這是法國立國精神,“自由、平等、博愛”,尤其平等這一條的具體體現(xiàn)。
法國的平等,首先就是美食上的平等。
我們中國也一向號稱“美食大國”,與法國堪稱并列,但是從對食物的態(tài)度這一點來看,好像還是不一樣,起碼在孩子教育的這個階段是不一樣的。
最后,相信許多人會說,我們學不了法國,我們也學不了日本,我們很多基本的東西都學不來,人家是先進發(fā)達國家,而我們還在發(fā)展中的狀態(tài)。
的確如此,只不過奇怪的是,過去幾年,我常常在各種各樣的媒體上聽到類似的觀點,這些老牌發(fā)達國家已經(jīng)落后了,比如日本經(jīng)濟已經(jīng)停滯幾十年了,法國快變成“歐洲病夫”了,而中國在許多方面已經(jīng)非常超前發(fā)達了。
可是,怎么一到了孩子上學、吃飯的問題上,又赫然覺得我們只不過是處在第三世界發(fā)展中國家的狀態(tài)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看理想(ID:ikanlixiang)